阅读历史 |

独治大明 第484节(2 / 3)

加入书签

是越来越多,即便尚书一级同样出现了不少新面孔。

陈坤此时笑得跟弥勒佛般,从地上起来的时候,整个人像一个圆球起立。

当年他因早早投靠弘治皇帝,加上在专业上有立功表现,所以很快便从户部广东司郎中破格晋升户部右侍郎。

响应朝廷的升迁形式的改革,他外放九边担任宣大总督。

在职期间,虽然他没有太过耀眼的军功,但这些年将宣大经营得有声有色,亦算是证明了自己的能力。

在贾俊被破格调入内阁后,皇帝便让他回来接替张珅所留下的工部尚书的位置,成为传统的六部尚书之一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自从将刘忠改任农业部尚书后,而今的六部从七部到八部,再到现在已经有了十部。

像帝师谢迁所执管的百花院,如今再度升级,成为了正二品衙门文化教育部,主要着眼于国家的舆情和教育机构。

陈坤的小眼睛一扫,对旁边的刘忠挤眉弄眼,而后坐到属于他工部的位置上。

虽然刘忠比他更早担任尚书,但农业部终究是初创衙门,而且重要性明显要低一些,所以位置在传统六部尚书之下。

反观他所掌管的工部尚书,现在负责朝廷最重要的明缅公路和京津铁路工程,却是频频可以跟皇帝接触。

刘忠自然看到陈坤那股得意劲,只是默默地翻了一个白眼。

虽然他跟陈坤并不对付,但亦是不得不承认,陈坤确实十分适合出任工部尚书。在他执掌工部期间,明缅公路和京津铁路工程进展十分顺利。

郭镛站在下面的虚座前,亦是按着流程道:“圣安!诸位大人,请入座!”

这里已经不再是二十张椅子,而是几乎翻了一倍。

像兵部增设武职侍郎,现在的兵部侍郎出现了武勋的身影,一些为大明立下汗血功劳的武勋亦是能够来到这里参与国家大事。

“本次最高会议第一个议题是有关琉球的问题!在今年元旦大朝会之时,琉球使者立契书,为助大明修京津铁路,愿献生铁五千斤。然今已过半载,至今未见生铁一斤,琉球国君声称无铁可献,诸位大人议一议此事该如何处置?”

由于京津铁路对生铁的需求量过大,所以朝廷对前来的使臣团进行威逼利诱,让周围的藩属国向大明提供生铁,从而缓解大明生铁的压力。

虽然有朝鲜这种积极的小弟,但亦存在一些顽固分子。特别琉球更是出尔反尔,已经声称他们没有生铁,所以当初的承诺作废。

现在朱祐樘将事情丢到最高会议上讨论,可以说,这帮重臣正在决定琉球国的生死。

贯彻思想:神君上民下夷

面对此等国家大事,当即有好战分子即刻表态:“一个小小的琉球竟敢对我朝出尔反尔,此风不可长!”

“若因三千斤生铁便挥师征讨,未免过于劳师动众?”户部尚书何琮的眉头微微蹙起,亦是提出异议道。

虽然现在大明拥有了铸币权,但执掌这个国家财政大权的他比任何人都清楚,现在大明的财政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。

世人都盯着明缅公路和京津铁路两项重大工程,但大明为了打造一张大明的交通网,花到地方基建亦是已经超过了千万之数。

若不是朝廷的税收得到大幅提升,加上皇家钱庄发行的国债得到民众的认可,大明财政恐怕都要走大明宝钞的老路了。

只是现在美洲那边的金银没有消息,各处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,何琮亦是不由得伸手捏紧自己的钱袋子。

“这不是铁的问题,而是关乎咱们大明的国威!”

“今日他琉球言而无信,他日南洋与东海诸国跟风,又当如何是好?”

“明缅公路之所以开建如此顺利,亦幸印度洋总督汪直绕海道攻其白古王城!”

……

即便面对高高在上的户部尚书,一众好战分子一点都不怵,而是纷纷据理发表自己对事情的看法道。

最高会议并不会受到品级的限制,毕竟在皇帝的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臣子,只要你言之有理便可跟内阁首辅拍桌子。

现在的六部侍郎原本就气血方刚,加上亦是想要在这里表现出自己的才能,自然积极地想要表现自己。

哎……

户部尚书何琮看到群情激愤的好战分子,不由得暗叹了一声。

虽然他觉得自己被削了面子,但这个会议不分大小,亦是默默地检讨自己的立场是不是存在问题。

虽然琉球那个地方确实鸟不拉屎,但如果事事都考虑得失,那么现在便没有东北粮仓,亦没有鱼产丰富的九州岛等。

现在大明派遣军队横渡太平洋收拾印加帝国,这种劳师动众的事情并不太可取,但收拾眼皮底下的琉球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。

正是如此,亦不怪眼前的后辈像打了鸡血般,他们纷纷表达主战的立场。

“财政自然需要考虑,但咱们大明可是称霸三洋!”

“朝廷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