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治大明 第425节(2 / 3)
石桥九郎等人听到这个解释,顿时心中的怒气消掉一半。
“虽然石见银矿的开采权属于大明,但咱们石见国岂是他能够驻兵的?”大内义兴并不同情尼子家,而是表明态度道。
陶弘诠犹豫了一下,却是发表自己的看法道:“家主,既然大内氏不是要夺石见国,咱们可以将这个事情先放一放,而今还是优先解决粮食问题为宜。”
“臣下以为此次可派少主前去游说,这更能表明我们的诚意!”陶谦道知道想要破冰需要加筹码,当即便是提议道。
大内义兴的眉头蹙起,最终选择不吭声。
大内政弘默默地闭上眼睛,像是下了莫大的决心道:“大小姐一直向往华夏文化,此次亦让她跟着前去吧!”
“是!”陶谦道的眼睛微亮,当即便是欣喜地道。
次日上午,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。
“姐,你不是一直说大明的屠清弓厉害吗?咱们此次前往大明都城,便偷偷买两把回来,咱们姐弟正好一人一把!”大内义兴对此次的出使充满着期待,亦是说出自己的规划道。
大内纱英子身穿一袭传统的日本和服,宛如盛夏中绽放的牡丹,既高贵又娇艳。
她的长发如丝般柔滑,轻轻地挽在脑后,露出修长白皙的脖颈。那双眼眸深邃如海,闪烁着智慧与果敢的光芒。
大内纱英子朝着眉飞色舞的弟弟微微一笑,而后轻轻地点了点头。
这艘海船离本州岛的海岸线越来越远的的时候,她蓦然回首,那一双漂亮的眼睛已经噙满了泪花。
因为大内氏是想跟大明进行和谈,所以在关山海峡巡视的霍光明并不为难他们,任由他们前往周防大内家拜见大将军徐世英。
徐世英在看到大内政弘的书信后,便安排船只将这一支使团送往大明。
只是这艘海船行驶的方向颇让人意外,并不是朝着西北驶往天津港,而是在离开九州岛后,竟然朝着长江出海口驶去。
帝下江南,步步是血
与海外的动荡不同,华夏又迎来一个安稳的一年。
贤君弘治的全国清丈田亩和刁民册收到了奇效,大量的隐田被查了出来,大量的逃税之人遭到了惩罚。
虽然朝廷并没有实施减税政策,但压在广大底层百姓心头的不公消失,这对他们便已经是最大的鼓舞。
特别大明王朝重拳打击银贵铜贱米贱的问题,虽然有些地区还在继续神话白银,但各地的米价已经回归合理的水准,亦让广大的百姓从中受益。
今年是一个好年份,各地都迎来了一场久违般的大丰收。
微风拂过,稻穗似波涛般翻滚,发出沙沙的细响,宛如低吟浅唱的乐章。远处的村庄升起袅袅炊烟,与碧空如洗的蓝天交织成一幅宁静而祥和的画卷。
前些年先是遭到干旱的考验,又遇黄河水患,甚至今年夏天还迎来小规模的蝗灾,但上苍终究是公平的——虽然不会一直大丰收,但亦不会年年灾害不断。
只是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,大明王朝最大的事件是皇帝南巡。
“御驾南巡,国事如旧,内阁票拟急递御前,六部要章由通政司密匣送达,呈请圣裁,朝廷行政体系高效有序。”
经过这五年的时间,虽然京城免不得还有隐藏势力,但现在朝廷已经牢牢由帝党把持,自然不可能出现什么大事。
在朱祐樘离开后,北京城便暂时没有君王,但两京十三省的奏疏转呈到朱祐樘那里,其实并不会造成什么影响。
按说皇帝南巡,这种要花费大量钱粮的行为,文官集团必定纷纷跳出来阻拦,但此次内阁和六部没有声音,那些科道言官亦是没有声音。
除了弘治皇帝日益剧增的权威外,跟江南官绅集团一直阻挠禁银令亦是有所关联,很多科道言官反倒希望皇帝南下。
现在禁银令实施困难重重,而弘治银元在江南流通不畅,结合朝廷拐卖妇女至海外的政令受阻,他们都知道皇帝此次的做法并没有错。
江南离京城着实是太远了,是该让他们知晓大明天子的存在,而国家政令亦不能在江南无法实施。
当然,他们其实知道这个事情在最高会议几乎是全票通过,他们这些小角色没有充分理由跳出来反对其实是徒劳。
早在一个月前,皇帝的卤薄大驾已经离开北京城。
北直隶的百姓得知皇帝出行,附近的百姓已经是闻风而动,却是纷纷想要远远参拜这位贤君弘治帝。
在官绅集团的眼里,弘治是彻头彻尾的暴君,是一个不愿天下太平的昏君。
只是对底层的百姓而言,弘治即便是在位仅仅五年,但给予他们的恩惠是一辈子都无法偿还,是他们吃饱穿暖的救世主。
朱祐樘乘坐金辂大车而行,后面则是静妃等几个随行的嫔妃,最前面是常经带着金吾卫开道。
此次南下,事关帝王的安危,故而京军亦是随行伴驾。其实花费的大头还是粮食和住宿,不亚于一场小规模的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