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治大明 第202节(2 / 3)
数十倍。
万安一直觉得自己亏欠这个儿子,不仅因为自己而无法施展才华,而且还因自己而遭到政敌的抹黑,所以这个事情算是一个小小的补偿。
虽然最高会议的内容约定不许外传,但还是将事情的原委全都说了出来,特别朝中的重臣一致赞成花费二百万两白银修建北京外城。
“爹,陛下亲口同意了?”万翼显得十分认真地询问。
万安轻瞥一眼儿子,却是端起茶盏轻轻摇头:“陛下虽然年少,但做事历来十分稳重,比先帝更要更显成熟。现在咱们才刚刚抛出提案,他怎么可能会当场同意呢?”
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相处,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官员都不敢小窥这位帝王,而今很多重要的事情其实都是任由发酵一段时间,最终皇帝才会亲自拍板。
现在修建北京外城关系二百万两白银,即便皇帝心里已经同意,却是需要工部和户部拿出方案才可能一锤定音。
“爹,孩儿认为你们此次都没摸清陛下的意图!”万翼很肯定地摇头。
万安听到这个判断,当即停下送到嘴边的茶盏:“何出此言!”
“陛下自登基以来,所做之事皆重实务,陛下恐怕是无意修建外城!”万翼抬头认真地望向万安道。
万安不由得糊涂起来,显得十分不解:“北京外城一旦修成,这将是一份多大的功绩,难道还不算实务吗?”
“如果其他帝王,或许会如此好大喜功,将这种事情认为是自己的功绩。只是孩儿一直默默观察咱们的皇帝,他所做之事是真的为了天下百姓,从百姓最关心的盐和粮税着手,谋的是长久之策。不管是最初的整理盐政,还是后来的清丈田亩,亦或者默默发展纺织业,这其实都是能够产生长期回报措施!现在你们建议将好不容易攒下来的三百万两用掉大半修建外城,且这外城实质并不迫切,恐无法在皇帝那里通过!”万翼一直观察着这位新君,当即便将自己的观察结果汇报。
万安发现这个分析十分有道理,但还是忍不住怀疑道:“当真如此吗?”
“爹,你好好想一想,陛下刚刚对这个方案是如何反应的?”万翼知道自己老爹恐怕是当局者迷,便认真地提醒。
万安默默地喝了一口茶水,显得认真地回想,:“陛下确实是兴致不高,亦是没有做任何的表态!”
“孩儿认为陛下不可能花费二百万两修建外城,顶多只会同意花几十万两在南边修一个普通规模的外城,这三百万两必定是用于更务实之处!”万翼是亲眼见证这个王朝正在焕发活力,显得十分自信地说道。
万安轻轻地点了点头,便十分认真地询问:“万翼,那你认为陛下打算如何花费这三百万两呢?”
年关前的最后一炸
揣摩圣心是近臣荣宠不断的法宝,年过七旬的万安更是需要圣眷“续命”。
现在看到自己这帮重臣都没有摸清皇帝的真正企图,反倒是自己的儿子似乎寻得答案,现在自然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了。
三百万两该如何花,这个题目的答案将关系到自己在陛下心中的位置。
“陛下虽然被抹黑为暴君,但他其实是心里真正装着百姓的明君,所有的举措都是为了百姓,亦是想要咱们的百姓生活得更好。若是咱们能够明白到这一点,其实陛下的心思并不难猜。陛下此次必定是希望将这三百万两用于发展军事和造船业,这样既能保障咱们大明的稳定,亦能让棉布畅销于四海,让棉布反哺咱们的百姓!”万翼的眼睛闪过一抹智慧的光芒,显得十分笃定地道。
虽然他的地位根本无法直接接触到皇帝,但他终究是大明正三品的官员,又可以通过自己老爹获取情报,故而已经对这位帝王进行侧写。
早在四川老家守孝之时,他便已经开始观察这位新君。
这位新君必定还是希望将三百万两用于强军,通过打造更强的巨船和重炮,从而将触手继续伸向四海。
其实很多人都没有发现,现在大明棉布的畅销不仅让棉布走向千家万户,而且还从海外换取大量的物资,正在悄无声息地反哺着普通百姓。
万安听到这个判断,不由得微微犯起糊涂:“咱们大明现在已经足够强了,且跟北边蒙古已经交好,如今不需要如此大费周章吧?”
“咱们跟蒙古交好只是一时,谁都保不准北边的蒙古什么时候卷土重来。何况陛下现在有意跟四海相连,谁都不清楚将来面对什么样的局面,所以必定是希望能够继续强军。”万翼现在是旁观者清,便将自己的看法说出来。
万安默默地喝了一口茶水,显得认真地询问:“依你的分析,陛下现在想的是花费三百万两打造巨船和重炮?”
“即便陛下不是要将三百万两全部用来打造巨船和重炮,那亦是要花费大半投入其中!”万翼坚信自己的判断,显得十分认真地回应。
此时此刻,外面庭院的雪花已经慢慢飘了下来。
或许他们很多重臣都认为而今的大明王朝足够强大,特别在战胜安南后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