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独治大明 第148节(3 / 3)

加入书签

术,于元代元贞年间返回故乡,居于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。

她在乌泥泾镇开始教人制棉,传授和推广轧棉机,弹棉弓,纺车和织机等纺织技术,致使乌泥泾被名扬天下。

只是时代终究还要发展,而新技术终将取代老技术。

飞梭织布机自然是要优于黄道婆所推广的织机和传统的织机,在生产效率上提高几倍之多,可以说已经是完全是碾压了。

只要将飞梭织布机在全国推广开来,那么棉布的生产效率必定是大大地提升,到时棉布的生产成本必定大幅下降。

当然,这项技术自然不会局限于棉布,可以直接运用到丝绸的纺织上,同样可以让丝绸的纺织成本下降。

只是想让棉布进入百姓家比较容易,但想要让丝绸进入百姓家就很难了,这其实是由丝绸的原材料所决定的。

由于一个人的精力有限,养蚕吐丝是一项十分精细且耗费人工的活。你让养蚕人养一百斤生丝可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,但你让养蚕人将产量提高十倍,这简直是想要逼死她了。

反观棉布种植,一亩棉花的产量是几百斤,种植百亩棉布是几万斤,若种植万亩棉布则是几十万斤。

正是生丝需要昂贵的人工成本,且还不能随意加大生丝的产量,注定丝绸的成本不可能太低,且丝绸的产量亦会受原材料所限。

朱祐樘在前世便是行业研究员,却是比谁都更懂经济学。出于整个国家利益的考量,所以棉布才是华夏最佳的振兴之路。

朱祐樘看到飞梭织布机顺利面世,便是打算迈出自己打造世界纺织中心的第一步道:“工部即刻增设织机厂,每台飞梭织布机以二两一台对外进行出售,但飞梭一律不许撬开,更不许将飞梭织布机贩至国外,若是出现故障由专门人员前去维修!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